2025年6月5日配资炒股门户网站,万泰生物的一则公告划破了HPV疫苗市场的平静。由厦门大学、翔安创新实验室夏宁邵团队与万泰生物联合研制的首款国产九价 HPV 疫苗「馨可宁®9」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。
一个月后,7月8日,其定价公布:499元/支。这一价格远超行业预期——此前市场预测其单针价格约为700到800元,是进口九价HPV疫苗价格的50%到70%,而最终定价比预期更低,几乎是「腰斩」,直接将九价HPV疫苗从「高价奢侈品」拉回「普惠公共品」的赛道。
对中国女性而言,首款国产九价HPV疫苗上市,意味着对预防宫颈癌的高价疫苗的选择不再是唯一。自2014年默沙东推出全球首款九价HPV疫苗后,中国市场被其垄断长达11年的格局,就此被打破。
进口九价HPV疫苗长期以来的「高价」与「短缺」,是中国女性接种HPV疫苗的两大痛点,这导致中国九价HPV疫苗接种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。「馨可宁®9」的上市,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局面,价格仅为进口疫苗的三分之一;而依托自主研发的生产技术,其年产能可达2000万支/年,充分满足国内需求。
展开剩余86%这款疫苗的登场,标志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在疫苗研发领域实现了从「跟跑」到「领跑」的跨越。从2007年夏宁邵团队启动研发,到2025年疫苗获批,18年的坚守不仅打破了国际巨头的技术垄断,更探索出了一条「自主创新+普惠民生」的产业路径。
大肠埃希菌路径的「逆袭之路」
疫苗研发的核心战场,藏在普通人看不见的「表达系统」选择中。
对HPV疫苗而言,表达系统如同「细胞工厂」,负责生产激发人体免疫反应的关键物质——蛋白抗原。目前全球主流的HPV疫苗表达系统有三种:酵母细胞、昆虫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,而「馨可宁®9」选择的,是一条曾被业界认为「不可能」的路径——大肠埃希菌。
这一选择,源于夏宁邵团队的一次战略判断。当时,国际巨头已通过专利布局构筑了严密的技术壁垒,这些专利覆盖了疫苗成分、生产工艺等关键环节,若本土企业选择跟随主流技术路径,不仅需要支付高额的专利许可费,还可能陷入漫长的法律纠纷。
「大肠埃希菌系统的优势在于,它完全避开了这些专利陷阱。」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少伟解释,「酵母系统的密码子优化、昆虫细胞的培养工艺,都被国际巨头注册了专利,而大肠埃希菌作为原核生物,其基因编辑和蛋白表达技术是全新的赛道,我们从一开始就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。」
从「不可能」到「可能」的技术攻坚
选择大肠埃希菌系统这条全新赛道,并非一帆风顺,研发团队从一开始就面临着重重技术难关。
第一个难题是如何让大肠埃希菌「听话」。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、「馨可宁®」研发团队成员张军坦言:「难就难在让原核生物模拟高等生物制造病毒蛋白质。大肠埃希菌的基因结构简单,我们需要通过基因编辑让它精准表达目标蛋白,还要避免产生有害杂质。」博士生顾颖的突破成为关键,顾颖在大肠埃希菌中成功表达出HPV病毒样颗粒,为后续研发奠定了基础,这一技术也获得中国专利金奖。
第二个难题是规模化生产的稳定性。「实验室成功1次不算什么,工业生产需要‘试验100次成功100 次’。」李少伟说。为实现这一目标,团队建立了覆盖九种抗原的独立质量控制体系,最终将蛋白纯度提升至99.9%以上。
从二价HPV疫苗到九价HPV疫苗,研发难度呈指数级增长:二价HPV疫苗约20万次独立实验,九价HPV疫苗则超过100万次。「你要做的不是9除以2这么简单,而是要多加上一个零。」李少伟强调。
严苛的试验数据,最终验证了这一技术路径的可靠性。在18-45岁女性中开展的大规模随机对照Ⅲ期临床试验显示,「馨可宁®9」继承了二价HPV疫苗馨可宁®对HPV16/18型感染和病变的出色保护,对二价HPV疫苗未覆盖的HPV31/33/45/52/58型相关持续感染(12个月以上)的保护率超过98%,其中针对宫颈部位感染的保护率达100%。
2023年发表在医学顶刊《柳叶刀・感染病学》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证实,该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与酵母生产的进口九价HPV疫苗相当,且安全性良好。值得关注的是,在与进口九价HPV疫苗的头对头试验中,接种后34个月,国产九价HPV疫苗对中国女性高发的HPV52/58型的抗体浓度是进口疫苗的1.3——1.9倍。这无疑标志着国产九价HPV疫苗对中国人群更易感染的型别,保护力更强。
2023年,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吴婷团队的博⼠⽣在国际HPV⼤会上汇报九价HPV疫苗头对头研究结果,⽽在同⼀会场,⾮营利国际健康科技组织PATH也公布了万泰⽣物⼆价HPV疫苗与进口四价HPV疫苗的头对头研究数据,显⽰了二价HPV疫苗不输于进⼝HPV疫苗的免疫原性。「当外国专家祝贺我们‘做出了更适合亚洲女性的疫苗’时,那种民族自豪感难以言表。」吴婷回忆。
接种策略的「本土优化」
国外的数据不能直接套用到中国女性身上——这是国产HPV疫苗研发过程中,科研人员坚持自主创新的重要考量。而这句话,道出了国产九价HPV疫苗的另一层深意——它不仅是技术突破,更是基于流行病学特征为中国女性「量身定制」的预防方案。
中国女性的HPV感染图谱与欧美存在显著差异。吴婷团队的调研显示,欧美女性感染高峰集中在15-26岁,26岁后感染率大幅下降;而中国女性存在「双高峰」:20-25岁为第一个高峰,40-45岁出现第二个小高峰,整体下降趋势更平缓。「如果临床试验不覆盖40岁以上人群,科学性上是有缺陷的。」吴婷说。
为此,「馨可宁®9」的临床试验设计充分考虑了这一特征。自2019年起,团队在全国开展5项临床试验,累计纳入约1.1万名9至45岁健康志愿者,其中40-45岁人群占比达18%,是全球首个有大龄女性保护效力数据的九价HPV疫苗。
III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,接种「馨可宁®9」的18-45岁中国女性,未观察到发生于宫颈部位的7种高危型HPV(HPV16、18、31、33、45、52、58)相关的持续感染病例,该疫苗能有效构筑起防御屏障。「这意味着40岁以上女性能明确了解疫苗对大龄女性的保护效果。」吴婷解释,「这是国产HPV疫苗对中国女性的特殊关怀。」
中国家长对低龄女童接种HPV疫苗的犹豫,是吴婷团队关注的另一重点。「很多家长觉得‘孩子还小,没必要’,但其实10岁接种能覆盖至40岁后的感染高峰,保护期更长。」吴婷说。为优化接种策略,团队对「两针九价 HPV 疫苗」的免疫程序进行了扩龄,将原仅适用于9-14岁的两针方案扩展至9-17岁。这一调整带来利好:更多的中国女孩可以获得便利,成本也降低了。
价格密码:国产化如何 「降下成本」
499元/支的定价,不是简单的「低价策略」,而是一场从研发到生产的全链条成本革命。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总监李仲艺坦言:「这个价格的背后,是技术创新、规模效应和产学研协同共同作用的结果。」
国产化如何压低HPV疫苗价格?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疫苗成本中,物料成本仅是冰山一角,研发投入、专利许可费、合规成本、科普成本等「隐性成本」才是大头。
国产化通过三大路径实现成本优化:首先是研发模式的创新。万泰—厦大团队以产学研合作模式,集结本土年轻科研力量,当年团队创立时的核心成员多为刚入行的青年学者,人力成本更具效率优势。这种团队架构既保持创新活力,又降低了长期研发的人力投入。
其次,是技术路径的突破。选择大肠杆菌表达系统,不仅绕开了国外专利壁垒,避免了高昂的专利许可费,更形成了自主可控的技术平台。该平台培养的人才和技术可在后续产品中复用,摊薄前期投入成本。
再者是生产效率的提升。大肠埃希菌生长快、周期短,十几个小时即可完成一批次发酵,远快于酵母系统的2到3天。高效生产缩短了资金周转周期,结合规模化生产,显著降低了单位成本。
竞争机制也推动了价格下行。国产HPV疫苗打破进口垄断后,市场竞争促使价格回归理性。同时,国产化在合规环节更贴合国内监管要求,减少了适配成本,进一步降低了终端价格。
499元的定价,对提升疫苗可及性的意义势必立竿见影。「九价HPV疫苗的定价,让更多区县政府有信心将其纳入免疫规划。」吴婷说。
对普通家庭而言,价格下降也意味着选择空间扩大。这也正是「健康公平」的应有之义—一个人不应因经济实力而失去获得保护的机会。
从市场破局到全球健康治理的中国担当
「馨可宁®9」的上市,不仅重塑了中国HPV疫苗市场,更在全球健康治理中发出了「中国声音」。从打破垄断到技术输出,从本土保护到全球普惠,这款疫苗的破局之路,才刚刚开始。
而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宫颈癌防治体系的完善。多地采取「9到14岁优先接种」策略,部分省份允许使用医保个人账户余额支付接种国产九价HPV疫苗;基层医疗机构的接种能力也在提升。
取得如此多成果后,研发团队的脚步并未停下,男性接种HPV疫苗也是重要方向。目前,国产九价HPV疫苗的男性III期临床试验申报已启动。有业内人士表示,男性接种不仅能预防尖锐湿疣,还能减少病毒传播,间接保护女性,这也将使中国的HPV防治从「女性单方面保护」走向「全人群防控」。
从2007年夏宁邵团队在实验室写下第一页研究记录,到2025年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,这款疫苗的破局之路,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从「跟跑」到「领跑」的缩影。它证明:核心技术买不来、求不来,唯有自主创新才能打破「卡脖子」;而创新的终极目标,不是垄断市场,而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健康红利。
正如一名曾经参与研发的专家所言:我们花18年做一款疫苗,不是为了打败谁,而是为了让中国女性不用再为「打不起、打不到」发愁,当有一天,中国的宫颈癌发病率降到发达国家水平配资炒股门户网站,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成功。
发布于:北京市龙坤投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